什么是稳定币?
稳定币(Stablecoin)是通过特定机制与锚定物(如法定货币、贵金属或一篮子资产等)建立价值关联,以维持价格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
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具有开放性、可控匿名性,支持点对点交易,并天然具有跨境属性。
旨在解决传统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的问题,更适合日常交易和价值存储。
稳定币主要应用于区块链金融服务场景,以及商品和服务的支付结算,如加密货币交易、跨境支付等。
分为四大类别:法币抵押型、加密货币抵押型、商品抵押型和算法稳定币。
稳定币与比特币有何不同?
比特币等“原生”加密货币价格波动剧烈。稳定币通过锚定美元、欧元等传统法定货币,或者锚定黄金等实际资产,价值比较稳定。比特币监管环境模糊,而稳定币特别是与法币挂钩的,受到更多监管审查。比特币网络拥堵时手续费较高,稳定币交易成本通常较低且更稳定。
稳定币利好三类主体?
包括:“沙盒”参与者、跨境支付服务提供商、RWA 项目方。
1、稳定币“沙盒”
稳定币“沙盒”是金融监管机构为促进稳定币创新与合规发展而设立的受控测试环境。核心目的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企业或机构在限定范围内测试稳定币的发行、运营及相关技术应用,同时为监管部门提供观察和评估的窗口,以制定更完善的监管政策。
稳定币沙盒首批测试三组参与者。24年7月,HKMA发布了稳定币发行人沙盒的3组参与者,分别是京东币链科技(香港)、圆币创新科技、以及渣打香港、安拟集团(AnimocaBrands)、香港电讯(HKT)组成的团体。“沙盒”参与者大概率会获得首批稳定币牌照,率先合规发行稳定币,抢占市场份额,推动跨境支付场景落地。
2、RWA
真实世界资产(RealWorldAsset,RWA):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非数字实体资产,以及与之相关的收益权、合同权益等,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其通证化,使之能够在链上交易和流通。
中国香港有望争夺RWA规则制定权,成为连接内地实体资产与全球资本的枢纽角色,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至2025年6月,全球链上RWA资产总价值已突破233亿美元。
RWA产业端
传统金融巨头:汇丰、渣打等国际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正以RWA为支点重构业务模式。例如,汇丰推出的“黄金代币”允许散户通过APP交易链上黄金份额。
科技巨头:蚂蚁、京东等大厂在区块链技术上进行探索,推出实质的稳定币及RWA的相关产业链。
京东稳定币:已进入沙盒测试第二阶段,将面向零售和机构提供移动端及PC端应用产品。京东正积极与中国香港金管局及其他区域的监管展开密切沟通及合作,推动京东稳定币业务在全球合规展业。在跨境支付场景中,京东稳定币具备速度快的特点,非常适合国际贸易结算应用。
蚂蚁集团:作为Ensemble沙盒项目架构工作小组的成员之一,积极拓展RWA业务,依托蚂蚁链的可信上链技术打造了技术平台“两链一桥”。
阿里蚂蚁RWA资产端相关厂商:包括朗新集团、协鑫能科、捷顺科技等。朗新集团携手蚂蚁数科于2024年8月率先完成了国内首单新能源实体资产RWA项目,融资总额约1亿元人民币;协鑫能科与蚂蚁数科于2024年12月联合推出国内首单光伏RWA试点。
阿里蚂蚁银行IT端:包括信雅达、长亮科技、京北方、中科金财等。
3、跨境支付
传统跨境汇款依赖SWIFT电文系统与代理银行网络,需经多级中转,平均耗时1-3天,手续费高达5%-10%。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点对点传输特性,实现了近乎实时的跨境转账(通常在几秒至几十秒内完成),且7×24小时运作,且单笔成本可压缩至1美元以内,若收发双方均接受稳定币结算,甚至可实现近乎零成本转移。
稳定币产业链
稳定币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其核心价值、三大主体共建展开。
生态方/流通层:如交易所、银行等提供应用场景和支持。通过交易/兑换和流动性提供,使稳定币在市场中自由流通。交易所作为流通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满足合规要求。
发行层:负责稳定币的发行和资产托管,确保其价值稳定。通过储备资产的利息收益和法币兑换手续费获利。
应用层:连接用户与机构,支持支付和DeFi等应用场景,并依赖公链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撑。
监管机构:负责牌照发放和审计,确保产业链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中国香港已构建完整的稳定币监管生态链。
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技术提供商、发币机构、交易所、跨境支付结算中介等。
产业链上游:底层技术支持
上游技术商为稳定币的发行和交易提供底层技术支持,包括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开发等。
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稳定币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环节。
相关厂商通过提供区块链基础设施、加密技术、安全解决方案等,为稳定币的发行、管理和交易提供底层技术支持。
蚂蚁数科:自主研发的JovayLayer2架构专为稳定币设计,支持每秒10万笔交易(TPS),交易成本降低至0.01美元以下。该架构已通过香港金管局“稳定币发行人沙盒”测试,满足高并发场景需求,为稳定币的发行和交易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底层技术支持。
恒宝股份作为数字货币硬件安全模块(HSM)龙头,支持稳定币密钥管理,首创“离线冷钱包+芯片级密钥管理”方案;飞天诚信是硬件加密设备供应商,区块链钱包通过FIDO国际认证;宇信科技为境外金融机构提供稳定币对接服务,与高校合作创新应用场景;天阳科技开发支持稳定币充值的信用卡产品,升级发卡系统适配区块链钱包;数字认证搭建符合FATF标准的稳定币KYC/AML链上系统;中科金财作为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发起单位,探索稳定币与银行合作模式。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旨在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
基于区块链运行,当满足预设条件时,代码会自动执行,无需人工干预。
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具有自动化执行、不可篡改、透明可验证等特性。
相关厂商中,四方精创作为香港金管局虚拟资产项目主力服务商,推出支持稳定币发行的FINNOSafe平台,深度参与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如mBridge),技术适配香港及国际合规要求。京北方作为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IT综合服务提供商,向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成都链安、众享比特、玳鸽区块链、互融云等厂商在该领域均有布局。
下游:应用场景
稳定币下游应用覆盖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DeFi等领域,用户包括企业、商户和消费者。
跨境支付是稳定币最为广泛的应用领域,占比高达58%。
稳定币在交易速度、成本以及体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跨境支付体系。
跨境支付:对于跨境支付需求较大的企业来说,稳定币通过锚定法币价值,将法币“代币化”,使其能在加密货币网络(如以太坊、波场)中快速转账、交易,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世界的“桥梁”。相关厂商中,连连数字凭借香港VATP牌照拓展稳定币跨境支付业务;Visa计划与DCSSingapore、DTCPay和StraitsX合作,在亚太地区推出支持通过受监管基础设施兑换的稳定币支付卡。
供应链金融:目前关于稳定币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和占比数据可能相对较少,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支付清算:拉卡拉是国内较早探索跨境支付业务并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青岛金王通过银行渠道接入CIPS系统,香港稳定币试点后跨境结算时间压缩至90秒;新大陆作为京东收单设备核心供应商,智能POS终端覆盖全球商户,适配稳定币线下流通;华峰超纤子公司威富通为京东钱包签约方,跨境支付技术获阿联酋央行沙盒准入。
长远来看,稳定币可能会加速深度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也可能面临严格监管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挑战。2024年,链上稳定币交易额已达5.6万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20万亿美元,可能在跨境支付领域超越信用卡网络。最可能的情况是,稳定币将与传统金融体系互补,成为银行和支付平台(如Visa和Stripe)的结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