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铢钱:穿越千年的货币传奇与王朝兴衰密码

· 快讯

钱币发展历史——五铢

为解决汉初私铸货币混乱、重量不足的问题,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五铢(约3.5—4克)钱,取代汉初半两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历时73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历经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朝等时期。

为统一铸币权,汉武帝设“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统一铸币,严禁民间私铸,奠定中国古代官铸货币的范式,加强了对经济的管控。

五铢钱采用范铸法,钱文工整,边郭规整,减少了盗铸和磨边取铜的现象。

五铢钱的材质主要为青铜,后期出现铁钱,初重五铢(约3.33克),钱文“五铢”二字为篆体,体现汉代书法艺术,钱面有外郭,背平或有郭,规范了形制标准,反映了古代铸币工艺的进步,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东汉五铢形制略小,三国两晋时期因战乱出现减重版五铢,从侧面反映出战乱对汉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汉五铢是汉代经济集权的产物,稳定了币值,促进了汉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其成为中原王朝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形制与铸造管理为古代货币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兼具历史、经济与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