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阅读本文之前,关于稳定币与跨境支付,先阅读下上面四篇文章(视频),以便能够更加全面的理解本文宗旨。另外,建议大家收藏、关注,并持续追踪本号文章。
当地时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以68票对30票通过《天才法案》,为稳定币建立首个监管框架。白宫称其消除加密货币监管不确定性,强化美元主导地位,但民主党人警告监管不足恐致滥用。
2025年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实施,条例要求锚定港元或向香港公众推广的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必须申领牌照,并满足储备金隔离、赎回保障等严格规定。香港金管局同步启动“稳定币发行人沙盒”,首批参与机构包括京东、渣打银行等。
国内已确认申请/布局的企业有蚂蚁集团、蚂蚁数科、京东集团、小米和连连数字等。其中,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国际计划于8月1日香港条例生效后立即提交牌照申请,同步推进新加坡、卢森堡许可布局,聚焦跨境支付与区块链技术应用。

蚂蚁数科已启动香港牌照申请程序,完成监管沙盒测试,并将香港设为全球总部。蚂蚁数科的战略目标定位在优化跨境支付效率,推动AI与区块链技术在财资管理中的规模化落地。若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获批,将成为继京东后第二家在香港布局稳定币的中国互联网巨头。
京东集团旗下“京东币链科技”为首家获香港金管局“沙盒”准入资格的企业,其稳定币测试已进入多终端应用场景第二阶段。小米被曝正探讨在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连连数字成立专项团队研究稳定币用例,计划在香港、新加坡申请牌照(持有全球65张支付牌照)。
竞争格局加速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联合竞逐牌照,推动合规化进程。技术与场景拓展加速融合,RWA(现实资产代币化):蚂蚁数科与朗新集团合作发行国内首单1亿元光伏绿色资产RWA,缩短回本周期40%。拉卡拉、四方精创、恒生电子等支付公司加速适配稳定币支付终端,跨境交易额显著增长。2024年全球稳定币链上交易量达27.6万亿美元,超过Visa和Mastercard总和。
全球稳定币总市值从2020年20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5月的2497亿美元(增幅超1100%),花旗预测2030年规模或达3.7万亿美元,市场潜力凸显。稳定币推行影响方面,国内有专家认为,稳定币合法化可能强化美元在全球数字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国际化构成挑战。但,中国境内禁止虚拟货币交易,离岸稳定币项目仍处于试探阶段。
当前全球稳定币95%锚定美元,渣打银行预测其可能吸收1.6万亿美元美债,进一步巩固美元主导地位。离岸CNY稳定币受限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和外汇管制,难以撼动美元稳定币份额。国内企业通过香港离岸市场切入稳定币赛道,在跨境支付和RWA领域具先发优势,但美元霸权和技术风险仍是主要制约。政策开放度与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将决定中长期市场天花板。
稳定币未来趋势判断方面,跨境支付体系快速升级,替代SWIFT体系,实现企业间秒级结算。美国GENIUS法案推动稳定币配置美债,加速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增持。美、欧、港争相建立框架,合规牌照成企业全球化壁垒。
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我国正通过政策开放、市场扩容、技术融合三大路径深刻影响稳定币市场发展:
一、离岸市场激活人民币稳定币试验,香港成为核心试验田。依托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占境内跨境人民币汇款36.7%),推动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新工具。国内政策虽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但支持企业在香港、新加坡等离岸市场探索人民币稳定币,作为数字人民币(e-CNY)的补充。
二、跨境需求催生稳定币应用场景。全球银行跨境汇款平均成本达6.35%,耗时5天,而稳定币链上交易成本低于0.001美元,支持实时清算。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占比达54.3%,首次超越美元,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需求上升。78.4%境外企业表示在美元流动性紧张时倾向使用人民币融资,为人民币稳定币创造应用空间。
三、数字人民币与稳定币协同升级。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扩围至阿联酋、泰国等,通过mBridge平台实现多国央行数字货币实时清算,为稳定币提供合规清算通道。e-CNY解决大额跨境支付,稳定币覆盖小额高频场景,形成互补生态。蚂蚁集团开发Jovay Layer2架构(10万TPS),使跨境结算手续费降低90%,验证稳定币与区块链结合的技术可行性。
短期香港牌照落地后,中资机构将发行港元/人民币双轨稳定币,服务于RCEP区域贸易。长期若数字人民币与离岸稳定币形成“央行-私营”协同体系,可能重构全球支付格局,削弱SWIFT垄断。人民币储备份额(当前2.45%)若突破5%,将显著提升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信用背书能力。
以下是A股上市公司中既有稳定币题材,又有跨境支付概念的股票,我梳理出来供大家投资参考,强烈建议收藏、关注,并持续追踪。#港股稳定币概念股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