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作为一种与法定货币或其他储备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其发展态势和监管走向备受瞩目,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态度和举措也备受关注。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对稳定币的支持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以香港地区为试点,采取了谨慎且积极探索的态度。

稳定币
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特区立法会正式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 5 月 30 日在宪报刊登,标志着《稳定币条例》正式成为法例。这一举措为稳定币在香港的发行提供了首个完整清晰的监管框架,预计年内生效。条例将 “指明稳定币” 明确为锚定一种或多种官方货币以维持稳定价值的数字资产 。在香港,三类活动须获取牌照:一是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二是在香港或香港以外发行港元稳定币;三是向香港公众积极推广其法币稳定币的发行 。申请牌照时,任何希望在香港发行或经营 “指定稳定币” 的个人或实体,必须向香港金融管理局提出正式申请,资本实力、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资质审核要求持牌人的股本至少有 2500 港元。持牌发行人必须确保储备资产由优质、高流动性资产组成,且任何时候都与流通的法币稳定币面额相等,稳定币持有人有权向发行人按合理时间按面额赎回稳定币;持牌发行人还需符合一系列监管要求,包括反洗钱、风险管理、充分信息披露以及合格审计人选,以确保运营的透明度和健全性 。
香港金融管理局在 2024 年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作为受监管、可控的小规模试点环境,先行测试业务和风险管理做法,并让监管机构据此细化最终法规。该局共收到 40 多份沙盒申请,最终接纳 3 组参与者进入沙盒,其中包括渣打香港、安拟集团、香港电讯组成的团体,以及京东币链科技 (香港) 及圆币创新科技 。香港金管局计划在 2025 年发布 RWA (真实世界资产) 操作指引,推动包括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等传统资产的链上代币化进程,为 Web3.0 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表示,这意味着将来可能会有与人民币挂钩、并由中国香港监管的稳定币资产管理平台,将推动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 。
香港监管稳定币遵循 “相同活动、相同风险和相同监管” 原则。香港金融管理局早在 2022 年 1 月就开始就稳定币问题进行讨论,此后推出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安排,并就实施稳定币发行人监管制度的立法建议进行咨询,最终推动《稳定币条例草案》的通过 。这种监管方式确保了稳定币生态系统在保障金融稳定及降低消费者风险的措施下运行,并且只允许发行以法定货币作为支持的稳定币 。
从中国整体金融环境来看,稳定币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方面,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点对点支付,跨境支付即结算,平均成本可低至 0.00025 美元,不到 1 小时即完成,相比传统法定货币通过 SWIFT 系统中转,流程繁琐、手续费高、到账时间长,对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具有巨大吸引力 。其可编程性、运行智能合约的优势开启了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新时代,所有交易、合约以及资金储备情况都记录在区块链上,具有较高透明度 。德意志银行研报显示,稳定币市场交易量已突破 28 万亿美元,超过 Visa 和 Mastercard,在一些国家被用于对冲通胀和地缘政治动荡 。
另一方面,全球绝大多数法定币锚定稳定币与美元挂钩,意味着稳定币实际上以美元进行交易。如 Tether (USDT) 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从 2020 年接近 0 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约 980 亿美元 。以美元计价的稳定币可能会对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产生干扰,例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警告,其在欧洲蔓延会降低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并增加对美国金融基础设施的依赖 。
在中国内地,目前对虚拟货币交易采取严格监管态度,主要原因在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而稳定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面临着监管部门对其风险的审慎评估。不过,随着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的积极探索,未来若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稳定币与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如推动跨境贸易结算便利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不排除内地在政策上进行适度调整和协同的可能性 。
总体而言,中国在稳定币问题上,以香港为前沿阵地进行探索性实践,内地则在密切关注国际稳定币发展态势和香港实践成果的同时,坚守金融安全底线。未来,随着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的逐渐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中国有望在稳定币领域找到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稳定币生态的构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