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技术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中,稳定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从诞生之初到如今备受市场关注,稳定币的发展历程充满波折,其未来前景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稳定币诞生于2014年,首个主流稳定币Tether(USDT)的推出,标志着加密货币领域开启了新的篇章。不同于比特币等价格波动剧烈的加密货币,稳定币通过与法定货币、实物资产或一揽子资产挂钩,试图解决加密货币价值不稳定的问题,实现币值的相对稳定,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桥梁。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超250种稳定币流通,总市值超2000亿美元,2024年其交易额更是首次超过Visa和Master,达到15.6万亿美元,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并非偶然。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手续费通常在2% - 6%之间波动 。而稳定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点对点交易,跨境支付手续费一般在0.1%到0.3%之间,且能近乎实时到账,满足了全球企业汇兑和降低跨境支付成本的需求。在加密资产市场,稳定币作为基础交易媒介,让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时可快速兑换为稳定资产,降低风险,也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中借贷、流动性挖矿、衍生品交易等场景的核心基础设施。
政策与市场的一系列变化也推动了稳定币的发展。美国与中国香港先后推进稳定币立法,为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合规框架。美国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制定监管框架;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的生效,设立发牌制度,增强了市场信心。“稳定币第一股”Circle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168.5%,蚂蚁集团、京东等互联网大厂表态申请稳定币牌照,更是将市场对稳定币的关注度推向高潮。
然而,稳定币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报告指出,稳定币在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这三个关键测试中表现不佳,难以成为货币体系的支柱。稳定币承诺与法定货币平价兑换,但盈利商业模式与这一承诺存在内在矛盾,容易引发赎回挤兑风险。其在防范金融犯罪方面存在显著不足,监管范围比传统中介机构更窄,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使得资金一旦出现意外支付或私钥丢失便无法追回,无国界性质也对国家监管框架构成重大挑战。主流稳定币储备资产以短期美国国债为主,与美债市场波动紧密相连,美债市场的任何波动都可能使其遭遇兑付压力。
展望未来,稳定币的前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监管的逐步完善,稳定币可能会在合规的框架内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跨境支付、金融创新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无法有效解决监管、风险控制等问题,稳定币也可能面临发展受阻甚至被市场淘汰的命运。稳定币究竟是加密浪潮中的新航标,引领金融创新的方向,还是隐藏的暗礁,给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危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