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数字货币创新的核心参与者之一,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立场始终鲜明:不承认其货币属性,禁止交易与挖矿。这一政策背后,既有对金融主权与风险防控的深层考量,也折射出数字经济治理的独特路径。

技术去中心化与金融中心化的冲突
比特币的核心理念是脱离国家信用体系构建去中心化支付网络,这与我国强调的“央行主导货币发行权”存在根本矛盾。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比特币不具备法偿性与强制性,其价格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021年,中国全面叫停加密货币交易所、禁止金融机构参与相关业务,并清理比特币挖矿产业,从根源上切断其本土化发展链条。
风险防控与社会治理优先
中国监管层对比特币的警惕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加密货币成为洗钱、非法跨境资本流动的工具;二是投机炒作导致投资者权益受损,2017年境内ICO乱象已暴露风险;三是比特币挖矿的高能耗与“双碳”目标相悖,内蒙古等地曾清理超50%矿场。此外,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要纯净的货币试验环境,避免私人数字货币干扰主权货币体系。
监管框架下的创新平衡
尽管对比特币持否定态度,中国并未排斥区块链技术。相反,自2019年起将区块链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其在政务、供应链等领域的合规应用。这种“技术接纳、货币否定”的二元策略,既维护了金融秩序稳定,也为数字经济创新划定边界。正如央行官员所言:“防范风险比追求技术创新更重要,这是中国金融监管的底线逻辑。”
在全球加密资产狂潮中,中国的监管选择展现了对货币主权与金融安全的坚定守护,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风险清零”式治理的参考样本。未来,如何在开放创新与风险控制间寻找平衡点,仍是全球数字货币治理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