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里的稳定币金矿:5大核心标的解析

· 头条

一、稳定币风暴:A股为何突然躁动?

最近,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落地(2025年8月生效),全球首个法币稳定币监管框架诞生!这意味着港元稳定币将合法流通,而A股中与稳定币相关的公司瞬间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与此同时,美国《GENIUS法案》也在推进,要求稳定币发行方转为银行。全球两大金融中心的稳定币战争,正在重塑跨境支付、资产数字化的底层逻辑。而A股公司凭借技术卡位和政策红利,正站在这场变革的风暴眼!

二、核心标的解析:A股中的稳定币四大战队

1. 技术基建王者:四方精创

- 技术壁垒:香港金管局Project Ensemble沙盒核心参与者,自研FINNOSafe平台支持稳定币发行、托管及合规监控,拥有20余项区块链专利。

- 政策红利:深度参与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设计,预计首批获SVF牌照(类似加密货币银行牌照),2025年Q1订单量环比暴增120%。

- 业绩弹性:若香港稳定币市场规模达500亿港元,其抽佣模式(0.1%-0.3%)或贡献超2.5亿港元年收入,占2024年营收的30%+。

- 近期爆发:2025年5月29日单日成交额达30.54亿元,因技术优势被资金重新定价,股价创历史新高。

2. 跨境支付黑马:海联金汇

- 牌照资源:持有跨境人民币支付许可及香港MSO牌照,打通港币稳定币与内地商户结算通道。

- 业绩爆发:2025年Q1净利润同比暴增950.22%,东南亚区块链报关项目驱动增长,跨境支付业务收入占比超60%。

- 技术协同:与Circle合作的跨境支付系统「云收汇」支持USDC与11种主流货币实时兑换,结算周期压缩至T+0,技术方案被纳入香港金管局「沙盒转牌照」认证体系。

3. 支付场景先锋:拉卡拉

- 终端覆盖:全国500万台POS终端升级支持稳定币扫码,深圳口岸商户签约量周增300%,跨境支付交易额达3.3万亿元(2025年Q1)。

- 牌照预期:香港子公司持有MSO牌照,SVF牌照预计2025年Q3获批,未来可直接发行合规稳定币。

- 生态布局:与京东、SHEIN等跨境电商合作,稳定币支付场景覆盖物流、仓储、零售全链条,降低中小商户汇兑成本。

4. 硬件安全卫士:恒宝股份

- 技术护城河:数字人民币硬件安全模块(HSM)核心供应商,支持稳定币钱包离线签名及密钥管理,技术通过PCI PTS 5.x认证,市占率超30%。

- 跨境突破:参与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推动港元稳定币与离岸人民币实时兑换,技术方案被纳入香港金管局合规清单。

- 应用场景:为汇丰、渣打等银行提供稳定币跨境清算系统,支撑其与Coinbase、Binance等交易所的资金通道。

5. 资产通证化龙头:朗新集团

- 场景落地:与蚂蚁链合作完成国内首单新能源充电桩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融资,单笔规模破亿元,打通稳定币在实体资产交易的应用。

- 政策卡位:香港金融科技监管沙盒首个RWA项目,探索绿色金融与稳定币协同,未来可复制至茅台酒仓、物流仓储等场景。

- 技术协同:分布式系统支持单日千万级稳定币交易,跨境支付SaaS毛利率达68%,成为实体资产上链的数字桥梁。

三、投资逻辑:政策、技术、场景的三重奏

1. 政策红利:香港《稳定币条例》8月生效后,首批合规稳定币将落地,四方精创、海联金汇等技术服务商将优先受益。

2. 技术壁垒:稳定币业务依赖区块链、硬件安全、跨境清算等核心技术,恒宝股份、四方精创等公司凭借专利和沙盒经验形成护城河。

3. 场景爆发:拉卡拉、新大陆的智能POS终端覆盖全球120国商户,稳定币支付场景从跨境贸易向园区工牌、公共交通等高频场景渗透。

四、风险警示:避开伪稳定币概念股

1. 纯概念炒作:部分公司仅蹭热点,如某服装企业宣称探索稳定币支付,但无实际技术或订单支撑。

2. 监管黑天鹅:国内对加密货币仍持谨慎态度,若香港政策收紧或美国《GENIUS法案》通过,可能影响A股公司海外业务。

3. 技术迭代风险:算法稳定币(如UST)曾因机制缺陷崩盘,需警惕A股公司参与的非合规项目。

五、未来趋势:A股稳定币的三大战场

1. 跨境支付:海联金汇、四方精创等公司将受益于香港与内地资金通道打通,预计2025年跨境稳定币交易规模突破5000亿港元。

2. 实体资产上链:朗新集团、协鑫能科推动光伏电站、充电桩等RWA项目,稳定币将成为连接实体与数字资产的润滑剂。

3. 硬件入口争夺:新大陆、拉卡拉的智能POS终端升级支持稳定币,未来可能成为线下流通的基础设施。

​注意:本文涉及的资讯、数据等内容来自网络公共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