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妙信号:国际清算银行,为何要给大热的“稳定币”泼冷水?

· 头条

#夏日生活打卡季#

本文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这是熊猫贝贝的第3216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5年5月份以来,两个月不到的时间,稳定币成为全球财经和金融领域最火的关键词,甚至超越了人工智能。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美东当地时间6月6日,被誉为“稳定币第一股”的Circle在纽交所上市,12个交易日内最大涨幅近10倍,财富效应就是最好的“广而告之”,从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也就这“一步之遥”。

图片来源:网络

这股热潮,很快也影响到了中国这边,论资本市场的躁热程度,不遑多让:

宣传“拿到稳定币经营牌照”的港股上市公司国泰君安国际6月25日创下天价和天量,股价单日暴涨198.39%,创下最近10年新高,单日成交量急剧放大至164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20CM的股市传说就这么出现了: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舆论面,甚至是国内的简中互联网上,各种围绕稳定币的讨论和内容,热度,不用多说。

稳定币不是山雨欲来,而是山雨已来,最近的陆家嘴金融会议认为:美国急于推出稳定币法案之目的和真相是为消除无法偿还的巨额美债而准备的,我国历史上早已把这套把戏称之为“火龙烧仓”。

就在稳定币相关的内容和概念大行其道,颇有席卷之势的当下,除了民间和市场零星的理性分析观点以外,有一个动向,就非常有看头了。

稳定币热潮席卷资本市场之际,全球三大监管机构密集发声给稳定币降温。

6月24日,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前发布了其年度经济报告的特别章节,并对稳定币发出强烈警告。

BIS认为,稳定币在单一性、弹性和完整性这三个关键测试中,仍未达到成为货币体系支柱的要求。特别是在完整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稳定币已成为非法利用绕过诚信保障措施的首选”。

在BIS看来,加密资产和稳定币最终将在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目前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此前一天,欧央行行长拉加德在布鲁塞尔出席欧洲议会经济和货币事务委员会听证会时亦对稳定币潜在风险示警,称其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风险”。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亦于6月23日发文称,稳定币“匿名和便于跨境使用的特性,带来了管控风险特别是反洗钱方面的挑战”,并直言想为稳定币“降降温”。

这其中,BIS的警告意味,最有看头。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对BISI针对稳定币的最新微妙降温表态内容详细梳理,和大家聊一聊,稳定币这个东西,究竟应该是当作未来风口来重视,还是要理解成为一个精心设计的收割陷阱去防范?

阅读提示: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本号已在全网平台进行了关联认证和内容实时查重检测。如有未经明确允许的抄袭搬运情况,必将追究。)

瑞士巴塞尔 国际清算银行总部(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央行的央行”BIS给稳定币泼冷水,具体说了什么?

国际清算银行(BIS)就稳定币的风险发出了迄今最强烈的警告,并敦促各国迅速推进本国货币的代币化。

资料显示,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成立于1930年5月17日,总部设在瑞士的巴塞尔。作为国际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国际货币与金融合作,并为中央银行提供银行服务。

BIS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称,该机构定于6月29日发布其年度报告,但提前公布了部分内容。

6月24日,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提前发布了其年度经济报告的特别章节,并对稳定币发出强烈警告。

在BIS最新提前发布的年度经济报告第三章中,专门探讨了“下一代货币和金融体系前景”(“The next-generation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

BIS表示,稳定币在代币化方面有一定潜力,但在单一性(singleness)、弹性(elas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三大关键标准上未达要求,无法成为货币体系的支柱。目前,以央行为核心的现行双层货币体系仍是最优选。

图片来源:网络

从三项标准看现行体系

BIS认为,上述三大关键标准对于货币而言颇为重要。

就“单一性”而言,各界对货币价值的共识可简称为 “货币的单一性”,即不同银行发行的货币可被所有主体无顾虑地接受,这是因为它们可通过央行提供的共同安全资产(央行储备)按面值结算,而央行的使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

具体而言,货币具有 “信息不敏感” 特性 —— 主体使用货币时 “不问缘由”,无需尽职调查。因此,货币通过所有主体对其价值的共识,成为经济协调的基础。若这一共识崩塌,协调机制将失效,货币体系会失去锚定,造成巨大社会成本。

除单一性外,从实用性考虑,货币体系的支柱还需通过另外两项测试:一是 “弹性”,指货币需灵活供应以满足经济中的大额支付需求,确保债务及时清偿而不致系统堵塞;二是体系抵御金融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动的 “完整性”。

BIS认为,现代实时全额结算(RTGS)系统是体现弹性需求的典型案例。在双层银行体系中,央行随时准备按政策利率、以高质量抵押品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弹性提供储备。必要时,央行可提供日内结算流动性,使交易得以实时结算。相应地,银行可自主决定向实体经济提供多少货币(以存款形式)。

重要的是,在双层体系中,银行发行货币无需全额储备支持——无论是金本位或银本位下的金银币,还是当今法定货币体系下的银行储备。现代经济中的支付规模庞大,运输金银币、囤积现金或维持预存账户以清偿债务的做法已不现实,反而会导致支付系统堵塞。相比之下,稳定币背后需要等额的法币资产支持。

弹性的另一具体体现是银行体系通过放贷活动(包括透支和信贷额度)创造货币的角色。通过透支,付款方可自主进行超过存款余额的支付;信贷额度则按需提供流动性。这使经济中复杂的连锁债务得以及时清偿。

第三项测试是货币体系抵御非法活动的完整性。这一要求源于以下认知:若货币体系易受欺诈、金融犯罪和其他非法活动广泛滥用,则无法赢得社会信任,也无法经受时间考验。

稳定币在三项测试中表现“糟糕”

根据上述三项标准,BIS认为稳定币在三项测试中表现糟糕(perform badly),这表明其最多只能扮演辅助角色。

是不是看这么一串专业的表述头晕了?

没关系,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按照BIS的标准和系统评估来看,稳定币概念并不值得信任和全面推广。

当然,BIS并没有否认下一代货币体系的深远意义,只是那仍是以央行储备为核心的货币体系。BIS认为,代币化是一项变革性创新,既能改进现有体系,又能催生新体系,为跨境支付、证券市场等领域的新安排铺平道路。以央行储备、商业银行货币和政府债券为核心的代币化平台,可为下一代货币金融体系奠定基础。

说白了,稳定币去中心化的定义,就是当下全球货币管理,安全稳定底线的命门,没有之一。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全球三大监管部门齐齐发声示警稳定币风险这事,最核心的信号,是什么?

全球三大监管部门齐齐发声示警稳定币风险,背后是资本市场近期对稳定币的狂热追捧。

三大监管部门的泼冷水,和相关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稳定币的内在脆弱性已在历史危机中暴露无遗。

已经有无数的案例和现实证明了这么一个定律:

所有价格锚定美元的虚拟货币,本质是把金融杠杆玩到极致的魔术。

比如某人的银行账户里的1美元稳定币,理论上对应银行里的1美元现金,但实际交易中却能像魔术师的硬币一样"凭空复制"。

一天交易100次就能凭空多出99美元价值,这种按月审计的结算体系,简直是给金融系统装了定时炸弹。

美国政府用这套把戏稀释债务的野心昭然若揭。美联储增发1亿美元买美债,还能保持"一比一"的体面;但稳定币却能通过高频交易无限增发,36万亿美债说稀释就稀释。

难怪有经济学家感叹:"这不是创新,是饮鸩止渴的金融鸦片。"

稳定币成美债接盘侠,为美元霸权续命的逻辑其实非常直白,这个堪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庞氏骗局做局完成以后,机构可以贷款1亿取得美元,购入美债1亿,基于美债发行稳定币1亿,用稳定币兑换成美元,然后再买入美债,然后再发现稳定币,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美国债务可以永续,前提是美债可以归还利息。这就是稳定币永动机理想效果。

传统海外买家(如中国、日本)持续减持美债,2025年美债规模已超37万亿美元 ,而稳定币发行商(如USDT、USDC)通过锚定美元或美债作为储备,成为新买家。

目前主流稳定币已持有超1600亿美元美债 ,预计到2028年可能持有1.6万亿美元,成为美债最大接盘方 。

2024年全球稳定币总转账达27.6万亿美元,去年全球贸易总量也不过33万亿美元,对比之下,这已是不可低估的存在。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曾经表示,稳定币法案的通过将推动稳定币市场规模达3.7万亿美元,届时稳定币的影响力将更加声势浩大。

其实美债化债,不是最大的风险,看这个问题,其实要抓住关键,那就是美元体系之下的各个非美国家的货币主权和经济管理权限,才是真正的目标。

稳定币具备“支付即清算”特性,这种加密的存在,逃开了监管,也放大了风险。

跨境交易是稳定币最好的应用场景,很容易做出推演:某国出口商用出口商品换取稳定币,而不是外汇,即意味着财富向美国转移。以前换取的是外汇,只要不申请汇出,依然被掌控在某国国境之内,但持有稳定币则不同,随时随地可以不受任何监管,向发行主体换取真实的美元资产。

如此一来,问题就更大了,洗黑钱和财富外流会见缝插针,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各种蝇营狗苟的事情不再避讳,可堂而皇之地浮出水面。

如果大家都用稳定币交易,当事国的货币将何去何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自然无从谈起,经济主权仅剩下财政“金鸡独立”,只能上演“蹩脚戏”。

今后的国家主权会如何,则不敢想象,跟着美联储屁股后面,吃的苦还少吗?

金融史上的相似骗局,从来不缺,只不过,花样年年有,变化真是多:

约翰·劳纸币实验(18世纪):以土地储备发行纸币,最终因过度增发导致法国经济崩溃;2008年次贷危机: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无限杠杆”逻辑与当前稳定币-美债循环高度相似 。

玩金融,还得是美国。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讨论:对于稳定币后续的走向和发展,该怎么看?

稳定币天然带着革命者的腔调,其欲打破固有的思维枷锁,但抹不去美元霸权这种阴谋论的印记,不免会有“代价是什么”的疑问。

雪崩了,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没有一片雪花会意识到,自己只不过轻飘飘落下,居然跟雪崩能扯上关系。

当下全球稳定币由美国牵头,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全面推进,以及相关概念的资本炒作盛宴的高潮阶段。

对于美国来说,价格锚定美元和美债的稳定币是否能够全球推行,现实意义不亚于那份神秘的“海湖庄园协议”。

所以从逻辑上来看,不用质疑美国这个国家和背后资本的驱动力和意愿,稳定币的故事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就像一辆失去制动能力,已经高速奔跑的赛车一样,要么所向披靡,一路碾压,要么迎头撞上,粉身碎骨。

没有第三种可能。

要知道,美元之所以拥有全球货币霸权这个事情,每一次,都是靠着美国的军事霸权支撑才得以实现的,放到当下的稳定币上来看,这一轮,美国还能让全世界屈服于自己的规则霸权之下吗?

这个问题,当下来看,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纸面上的实力推演,一点意义都没有。

只需要看到,这就是全世界头部国家之间的核心利益博弈的本质,就行了。

此循环本质是美元霸权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续命手段,但将风险转嫁给全球金融体系。

正如摩根士丹利警告:“任何声称完美挂钩两种价值体系的金融创新,最终必然引发系统性风险” 。

当前模式或许能延缓美债危机,却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埋下更大隐患。

投资者需警惕“稳定”表象下的流动性陷阱,而各国央行加速布局主权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正是对此的防御性回应 。

稳定币相当于给美债地雷安装了无限放大器,非常容易引发无限放大效应对应通货膨胀,无限紧缩效应对应经济崩盘。

当然,从新事物的角度,个体或许没有必要有太多敌意,规则之下,信息时代,了解认知一个东西不难。

但是从国家的角度,以及对货币主权,对管理权力的重视,站在中国的角度,稳定币这个东西,特别是价格锚定美元,以美债为标的的稳定币,基本上可以断言,是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和赚钱效应值得讨论的。

至于未来美元稳定币是否能为美元霸权,美债循环贡献更多的支撑,值得保持关注。

但是庞氏骗局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只不过扩大了庞氏规模而已,风险没有消失和解决,而是用未来的风险和更大规模的危机来拖延。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对于国内的群体而言,如何去理解稳定币背后的金融博弈与中国破局之道?

面对美国的金融花招,其实中国的策略很务实,态度也很清醒:

该参与的国际规则制定绝不含糊,但国家货币主权必须牢牢攥在手里。

就像用魔法打败魔法,中国既发展跨境支付的稳定币技术,又严防资本无序流动。

正如老话说的:"别让芝麻丢了西瓜,更别被概念迷了眼。"

而从国内民众和国内资金的角度出发,这个时候,就需要“识相”了。

永远不要试图在没有规则主动权的市场里面能够轻易获利,并且顺利离场。

任何资本炒作游戏,在真正要收割的对象没有入场以前,都是披着华丽,光鲜亮丽的外套,并且持续表现出极具赚钱效应的行情吸引力。

入场以后,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稳定比的概念,堪称天才般的发明,简直就是现代炼金术。

这个游戏,或者说套路,明摆着对中国是不利的。

国家层面如何博弈和操作,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真正的中国人,有爱国意识的群体,是绝对不会把自己发家致富,获得财富的渠道和方式,放到这个性质的事情上吧?

本质说清楚了,其实稳定币这个东西,未来在中国的想象力,一点都不复杂。

以上,就是在2025年稳定币大热的背景下,基于BIS对稳定币最新的研判观点,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头条账号@熊猫贝贝小可爱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