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京东和阿里传出计划涉足稳定币领域的消息,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稳定币这一概念再度成为焦点,究竟它是金融创新的利器,还是收割智商的 “新税”?

简单来说,稳定币是一种 “有储备、币值稳定” 的加密货币。与比特币等价格波动巨大的加密货币不同,稳定币锚定硬通货,如美元,承诺 1:1 兑换。发行公司每售出 1 美元的稳定币,需在银行存入 1 美元现金或等值短期国债。例如,美国监管要求发行 100 亿美元稳定币,必须准备 100 亿美元现金、短期美债(93 天内到期)或央行存款,随时供持有者兑换 ,就如同银行发钞有真金白银支撑。发行稳定币的公司主要通过用用户购买稳定币的资金投资债券、定存获取利息,或对大额操作收取手续费盈利。其本质是支付工具,而非炒作资产。
从分类看,稳定币主要有法币抵押型(如 USDT、USDC,以美元存款等资产为储备)、加密资产抵押型(如 DAI 以超额以太坊等为抵押品)、算法稳定币(依靠算法和智能合约调节供需,如曾失败的 UST)、商品抵押型(如 PAX Gold 与黄金价格挂钩)几类 。不同类型通过各自机制维持锚定价。法币抵押型靠发行方持有的法币等值储备;加密抵押型采用超额抵押和清算机制;算法型靠智能合约算法动态调整供应量或利用双代币机制校正价格,但算法机制存在失效风险。
稳定币并非凭空出现。在传统跨境支付中,通过 SWIFT 系统进行国际汇款,不仅手续费高,一般在交易额的 1% - 3%,而且到账时间长,通常需要 1 - 3 个工作日 。而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转账,手续费可能低至交易额的 0.1%,且几乎实时到账。对于国际电商平台的交易,若使用比特币等波动大的加密货币支付,商家和消费者都面临巨大价格风险,稳定币则能避免此问题。尤其在一些货币不稳定、通胀高的国家,如土耳其、阿根廷等,民众对稳定币需求强烈,将其作为避险保值工具。
巨头布局稳定币,京东的刘强东表示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实现全球企业汇兑,降低 90% 跨境支付成本,提高效率至 10 秒内 。京东币链科技 CEO 刘鹏称发行稳定币意在提升跨境支付能力、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京东自身跨境结算问题 。阿里虽未明确细节,但以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实力,若涉足可能同样瞄准跨境业务及拓展金融生态版图。
不过,稳定币也面临诸多风险。脱锚风险首当其冲,若储备资产价值波动或管理不善,稳定币可能无法按锚定价足额兑换,如算法稳定币 UST 在极端市场下失去锚定。挤兑风险也不容忽视,大量持币者同时赎回时,发行方若准备金不足或赎回不畅通,易引发挤兑风潮冲击币值。监管和合规风险同样显著,各国政策不确定性大,香港和美国相继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要求发行人持牌、严格信息披露,合规成本上升,未合规的稳定币面临淘汰。此外,还有技术安全风险,智能合约漏洞、黑客攻击等可能导致稳定币被盗用或机制紊乱 。
所以,稳定币并非智商税,它在跨境支付、降低加密市场波动、服务普惠金融等方面具有实际价值和创新意义。但由于存在多种风险,投资者需谨慎对待。对于巨头发行的稳定币,也需持续关注其合规性、储备金管理等情况,不能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