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讲透“稳定币”:从技术工具到“金融核武”

· 头条

2025年6月,全球“稳定币”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

而早在半年前(2024年底),“稳定币”规模还只有2000亿美元的时候,就已实现了恐怖的15.6万亿美元的年交易额,超过了VISA与万事达卡的总和。

“稳定币”的原理可以很复杂,但说白了也可以很简单:

发行商每收取用户的1美元,就在链上生成1稳定币,写入用户的账户。同时把收到的美元,买入短期国债为主的高流动资产,以备用户的随时赎回,保障币值的“稳定”。

从用户的角度看,就跟存钱进银行卡没啥区别。

“稳定币”本身也是加密货币的一种,也是在区块链上发行。所以相比传统的银行系统,“稳定币”使跨境转账的速度从“天级”降到了“秒级”,手续费也从抢钱般的“美元级”降到了“美分级”,甚至更低。

凭借这种天然的优势,“稳定币”已经撕开了传统金融高墙的裂缝,成为普通用户眼中的“跨境汇款神器”。到了今年,更是被懂王包装成“捍卫美元霸权的天才工具”,暗地里发起了一场“数字殖民战争”。

理解“稳定币”,不仅是看懂一种新工具,更是看透一场正在重构全球财富流向的金融暗战。

本文先简单科普“稳定币”是怎么来的。然后剖析当前几个尖锐的争议点:

1、“稳定币”是否变相的增发货币?

2、懂王全力推动“稳定币”,是否为了接盘美债?

3、“稳定币”能否作为美元增发的蓄水池,从而避免通胀?

4、香港“稳定币”的使命,是否要争夺链上的国际货币地位?

“稳定币”是怎么来的?

今年才突然爆火的“稳定币”,其实已有超过10年的历史。

2014年,第一代稳定币USDT由Tether公司发行,初衷是为解决加密货币交易的最大痛点——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而银行转账慢如蜗牛。

用户先将美元1:1兑换成USDT,再用USDT秒买比特币,就可以规避银行到账时,币价已面目全非的风险。

2019年,对缺乏监管、风险暴露的加密货币,银行系统终于忍无可忍,在全球范围内都拒绝为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服务,迫使加密货币的交易转向场外

但对于“稳定币”来说,银行这个动作反而是“神助攻”,因为场外交易把原本的痛点放大了一百倍。这时候,“稳定币”成了唯一高效结算工具,迎来了第一次飞跃——随后的5年内,“稳定币”规模翻了10倍(从2020年的200亿美元,到2024年底的2000亿美元)。

至此,“稳定币”在本质上还只是一项技术工具。直到今年懂王的一次灵光乍现,发现它有成为“金融核武”的完美潜质。

2025年的懂王纵使已“三位一体”,但货币扩张受阻+财政扩张受阻+美债滞销的难题还是让他寝食难安。

尝试了全球关税大棒、尝试了威逼利诱鲍威尔降息、尝试了各种地缘搅局,都找不到突破口之后,懂王突然灵光乍现:

“稳定币”的机制天然就适合解决美债滞销的难题,缺的只是一个官方背书和监管规范。缺点一旦补上,就会打破原本风险与效率的平衡,不仅解决美债滞销的难题,还能连消带打,突破财政扩张货币扩张的阻力。

更绝的是,这个过程中,“稳定币”还将被打造成新时代的“金融核武”,能让美元霸权再次伟大

随即,“海湖庄园协议”升级为“宾夕法尼亚计划”。

6月份便在参议院火速通过《GENIUS法案》,为“稳定币”的规范化发展和接受联邦监管铺平道路。

自此,“稳定币”被赋予“链上法币”的光环,正式拉开第二次飞跃的序幕——业内保守预计,未来5年“稳定币”规模依然能再翻10倍以上(到2030年的3.7万亿美元)。

“稳定币”爆火后,国内也开始全网科普起来。毕竟是新事物,而且“稳定币”这玩意儿本身就比传统金融工具复杂一点,很自然就形成了一些争议点。

例如在链上生成1稳定币的过程是否属于货币增发呢?——链下是1美元等额换成了美债,链上却凭空多出了1个可以再买1美元商品的“稳定币”,这个角度就是增发。但链上的“稳定币”能作为抵押物,链下的美债作为储备资产是禁止抵押的,这个角度又好像没增发……

前文列出的就是当前4个尖锐的争议点。

争议双方都搬出了一系列“高深”的金融学,但除了显得特别的高级,最后谁也没办法彻底说服另一方。

争议的盲点:“稳定币”算不算货币?

出现这种现象,通常就是因为某个重要的前提成为盲点。

在“稳定币”的问题上,争议的盲点就在于:“稳定币”算不算货币?

如果“稳定币”的第二次飞跃只是昙花一现,依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应用,无法全球普及,那么用户早晚是要赎回美元的,对应的“稳定币”也会注销,储备的美债也会重新卖出。——这种假设下,“稳定币”不算是货币,充其量只是一种高级游戏币。

争议的其中一方就是默认了这种假设,他们想都没想过“稳定币”有可能全球普及。所以很自然得出结论:

1、“稳定币”不属于变相增发货币。

2、接盘美债也无从谈起。

3、“稳定币”的增发也不会影响实体通胀。

然而,如果“稳定币”的第二次飞跃能顺利实现全球普及呢?

留学党用“稳定币”给海外学校汇款、去泰国的游客刷“稳定币”买芒果饭、阿根廷工厂以“稳定币”给工人发工资……

就像20年前的美元,各国不但不会拿美元去换回黄金或石油,反而都在拼命增加美元储备。

全球普及的“稳定币”,用户们根本不会拿去赎回美元;“稳定币”也永远不用注销;储备的美债也只会越来越多,储备资产也不再需要100%冻结,比例会一降再降,就像银行的准备金率。

届时,“稳定币”将完整具备货币的5大职能。——全球普及的“稳定币”,它就是货币

哪怕目前的“稳定币”距离全球普及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在懂王的全力推动下、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强大基础上、在“稳定币”高增速和高需求的趋势下,全球普及将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就是未来三五年的事情。

既然具备这么强大的潜质,考虑相关问题的时候,就应把“稳定币”作为未来货币来考虑。

争议的另一方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很自然得出结论:

1、“稳定币”就是凭空增发出来的货币。现在或许不明显,但随着全球普及,不久未来就会显露出来。

美联储现在不敢随便印钱(QE),害怕美元贬值还是其次,主要是越来越多国家不用美元了,这是他们最害怕的。

在2000年前,美元的全球外汇占比曾高达71%。

近十年来,这个占比从66%降至57.4%,期间毫无反弹迹象,近几年更是呈现加速下滑的趋势。如果放任继续,两年内将跌破55%,美元霸权就岌岌可危了。

但另一边,美元在“稳定币”中的占比接近100%。以致于咱们平时谈论“稳定币”,指的就是“美元稳定币”,而不用刻意讲出全称。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迫切需要“让美元霸权再次伟大”;为什么《GENIUS法案》能火速通过。

全球普及后,“稳定币”就会成为全球的新型外汇储备,而且是各国甩都甩不掉的那种那时候,美联储再印钱(QE)买自家“稳定币”,各国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财富被掠夺。

别以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放在20年前,美联储印钱买自家国债,也是不可思议、匪夷所思、突破下限的事情。而今天,早已司空见惯。

2、懂王推动“稳定币”的动机之一就是解决美债滞销的困局。

有说法认为,2500亿的“稳定币”规模,在总量36万亿的美债面前是杯水车薪。所以懂王推动“稳定币”不可能是为了接盘美债。

能搬出这种观点的,基本确诊为金融小白。

至少在20年前,美联储主席还是格林斯潘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想明白美债的游戏要怎么玩——美元霸权能让美债一直“借新还旧”玩下去,所以本金是永远都不用还的。

这20年来一路膨胀、从不回头的美债规模就是最好的证据。只要新债能卖出去,无论多少万亿的美债到期,都只是浮云。

咱们能从新闻上看到的,是每年都要在国会上激烈拉锯,最后艰难突破美债上限。每次都好像很艰难,甚至有时会导致短期的政府停摆,但最后总能成功突破上限。——这表面上是给全球作秀,彰显美国是信用大国,美债不是随便增发的;实际上是在野党的一种福利,每年1~2次对执政党的勒索机会。

据完全统计,1960年以来,美国债务上限平均每8个月上调一次,至今已上调了103次。

经常看到一些评论美国债务压力的动不动就说“光是每年支付利息就超过1万亿美元……”。殊不知,人家的“债务压力”就只有利息。

36万亿的美债,简单粗暴统一按4.2%计算,一年利息就是1.5万亿出头。

2500亿在36万亿面前确实是杯水车薪,但在1.5万亿面前可能就是举足轻重了。

目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美债滞销而已,不是1美元的债都卖不出。解决“滞销”问题,从来不是全盘接盘,而是只需要把需求的缺口填上;甚至只需要把需求的预期抬高,“滞销”问题就迎刃而解。

而且以保守预计未来5年再翻10倍以上的增速,还按照2500亿去计算,就太过“以静止目光看待事物”了。

3、“稳定币”的增发暂时还不会影响实体通胀,但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而且随着全球普及的推进,前面该通胀不通胀的部分,会逐渐“补胀”。但“补涨”不一定发生在美国国内,“稳定币”花在哪,通胀的“补胀”就在哪。

说白了,还是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全球为美国的通胀买单。

“稳定币”的发行商以私企为主,实则是很高明的一步。这样就可以巧妙地把“扩表”的动作从美联储转移到私企,让读死书的经济学家们一时半会根本转不过弯来。因为他们还坚守着一两百前的西方经济学教条,只能理解“美联储扩表-美元贬值-通胀”的所谓铁律。

一场精心设计的“货币变形记”

其实跳出金融的层面,纯粹分析懂王的动机,争议问题可能变得更简单。

推动“稳定币”这事儿,是去到修改“海湖庄园协议”的层次,也就是核心战略的层次。如果不是冲着使“稳定币”全球普及而去,只给短期给国债接会儿盘、缓冲一时的滞销压力,提供一个临时池子避免短期通胀,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吗?

相反,冲着使“稳定币”全球普及而去,不仅解决美债滞销的问题,还能实现“让美元霸权重新伟大”、让全球为美国的通胀买单;进而破解财政扩张受阻货币扩张受阻的困局。这才是商人会干的买卖

形象点说,“宾夕法尼亚计划”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货币变形记”。

香港“稳定币”的使命

我国国内的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档的,“美元稳定币”想凭借交易便捷的优势普及进来,基本是没门的。

但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元稳定币”自带先进的移动支付体系、对外又方便各种进出口和出游、对内还可以对抗通胀,诱惑力是足够大的。

甚至对于不少发达国家,这种诱惑力同样很大。

这就能让美元在“稳定币”的外衣下,重新找回全球外汇储备的渗透率。

由于区块链能绕过银行系统,“稳定币”还可以轻松渗透进一些资本管制的国家,达到以往美元都去不到的全新高度。——这就是“让美元霸权再次伟大”。

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货币变形记”,也是暗地里发起了一场“数字殖民战争”。

“用魔法打赢魔法”通常只存在于理想的剧情里。当对手过于强大时,最好的选项只能是“以魔法抗衡魔法”。

欧盟紧急立法,一边限制“美元稳定币”流通, 一边加紧研发“欧元稳定币”。日本也是一边放松监管,一边加紧探索“日元稳定币”。这就是宁可自建小池塘,也不跳进美元的海洋,当“数字美元的殖民地”

但是魔法不一定就能抗衡魔法,有时候修炼了别人的魔法,反而更容易成为别人的养料。

例如韩国在“韩元稳定币”的推进上,目前就进退两难。一方面,韩国希望以“韩元稳定币”对抗“美元稳定币”的链上扩张;另一方面,韩国是实行部分资本管制的国家,“韩元稳定币”会打开兑换“美元稳定币”的方便之门,加速资本外流。

对于我国而言,“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一条可行的出路。保守来说,是一种防御;乐观点说,将可能是制衡“美元稳定币”实行全球金融殖民的关键。既可以顺势绕开美元的SWIFT系统,也可以进一步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用“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付款,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而基于资本自由流通的港币,推进“港元稳定币”,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

所以香港“稳定币”的使命主要是防御、制衡,而不是主动争夺链上的国际货币地位

如果主动争夺的话,是不会等到《GENIUS法案》在美国参议院流程彻底走完后,才发出第一张中资背景的虚拟资产交易牌照。要知道,香港《稳定币条例》在5月份就已经正式通过,推进过程比美国那边快得多。

如果主动争夺的话,也不会千挑万选后,让国资背景的国泰君安国际率先下场。这是要表明态度,我国推行“稳定币”不是像美国那样,玩“扩表转移”的把戏。

说到牌照,最后顺便科普几个知识点:

1、最近股价暴涨的国泰君安国际,拿到的是虚拟资产交易牌照,还不是正式的稳定币发行牌照。这是香港的第11张虚拟资产交易牌照,前10家都是外资或者港资背景。正式的稳定币发行牌照将在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后发放,首批只有3~5张,比虚拟资产交易牌照更稀缺。

2、国泰君安国际的暴涨逻辑主要在于估值层面,包括作为未来巨大流量入口的价值、更高的交易手续费利润、稀缺牌照的价值(国资背景直接入局,大概率能拿到正式的稳定币发行牌照)。相对地,情绪层面只是其次。

3、对于内地跨境电商巨头而言,稳定币牌照意味着拓宽境外市场的巨大机遇。所以可以看到京东的JD-HKD港元稳定币也挤进了5家机构的名额之一,进入金管局稳定币沙盒测试。但要注意,进入沙盒不等于就能拿到牌照。

一场以“高效支付”为名的实验,正悄然改写货币战争的规则。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