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国际近日正式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升级其证券交易牌照,成为首家可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交易服务的中资券商。其客户将能直接交易比特币、以太币及稳定币等虚拟资产,打通了“交易、咨询、发行、分销”全链条服务能力。消息一出,资本市场反应激烈——国泰君安国际股价单日飙涨196%,并带动香港中资券商板块全线飘红。这一事件被视为香港打造“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战略里程碑,却也折射出内地与香港在加密货币政策上的巨大鸿沟。
一、香港的激进开放与内地的全面封锁
香港正全力推进虚拟资产合规化进程。2025年2月,香港证监会发布“A-S-P-I-Re”监管路线图,系统性规划虚拟资产准入、保障、产品、基建及全球协作五大维度。截至6月24日,已有40家金融机构获批升级牌照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包括38家券商、1家银行及1家互联网公司。除国泰君安国际外,天风国际、哈富证券等中资背景机构及众安银行等均已入局,华泰国际、招商证券国际等也在积极申报。
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内地于2025年5月30日由人民银行发布全面加密货币禁令,禁止一切交易、挖矿及个人持有行为,并于6月1日生效。这延续了自2021年以来的严控态势,旨在巩固金融主权并推进数字人民币(CBDC)的普及。尽管今年1月央行等五部门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跨境购买港澳合格投资产品,但这仅属理财通框架下的有限开放,绝非对加密货币的解禁信号。
二、内地解禁的深层阻碍
1. 金融主权与资本管控的刚性需求
中国政府将去中心化加密货币视为对货币主权和资本管制的潜在威胁。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正是国家主导金融数字化路径的核心战略。一旦放开私人加密货币,可能削弱资本流动管制能力,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这种担忧远超过对创新收益的考量。
2. 风险防控优先于创新探索
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与跨境流动性带来了洗钱、非法融资和资本外逃等监管难题。今年1月政策松动消息传出时,市场已出现“资金外流,股市将被抽水”的担忧评论。在金融稳定压倒一切的逻辑下,内地监管层对私人加密资产持高度警惕态度。
3. 技术风险与监管框架尚未成熟
区块链技术的复杂性和虚拟资产的跨链特性,对现行监管手段构成挑战。东吴证券研报指出,跨境监管套利、抵押资产透明度危机及技术漏洞是行业主要风险。在内地建立有效监控体系前,全面开放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三、破局可能:渐进路径与替代方案
尽管短期内内地全面放开加密货币交易几无可能,但动态平衡的路径正在形成:
香港“试验田”功能强化
香港已成为内地探索虚拟资产的缓冲带。国泰君安国际等机构的全牌照实践,为内地积累了合规经验。其参与的央企1.5亿美元代币化债券发行,展示了“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RWA)的可行性——这种锚定实体资产的模式更易被内地监管接纳。
跨境通道的有限渗透
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理财通”机制可能成为技术性突破口。内地居民或可通过持牌香港金融机构间接配置加密资产ETF等合规产品,在“资金不过境”前提下实现风险隔离的参与。
技术解耦与监管沙盒
内地可能借鉴香港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如《稳定币条例草案》),优先发展锚定法币的稳定币及代币化证券。在自贸区或特定园区开展监管沙盒试点,测试链上结算、智能合约审计等底层技术,而非直接开放去中心化代币交易。
国泰君安国际的牌照突破,是香港虚拟资产枢纽建设的标志性进展,却难撼动内地对私人加密货币的刚性禁令。在金融安全与创新张力的拉扯下,内地更可能通过香港的“政策接口”,以机构业务先行、实体资产锚定、跨境通道管控的方式渐进探索,而比特币交易自由化仍遥不可期。未来1-2年的观察焦点,将集中于粤港澳跨境理财通的资产范围扩容,以及央企在港发行代币化债券的试点深化——这些“非典型开放”,或构成中国特色的加密货币融合之路。